八百里皖江,地域廣闊,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經濟發達,將皖江文化置于整個長江流域的文化風貌中考察,可以發現怎樣的“共性”與“個性”?區域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優勢,如何轉化為區域發展新動能?記者近日采訪了安徽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安徽大學桐城派研究中心主任江小角。
記者:如何定義皖江文化?皖江文化有哪些標志性元素,其如何體現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江小角:安徽三大文化圈的劃分最早是歐遠方先生提出來的,他在20世紀談安徽地域文化時,將安徽文化劃分為淮河文化、桐城文化和徽州文化。后來為了擴大皖江地區歷史文化宣傳,有學者提出皖江文化的概念。從人類發展史、人類文明史和文化史來說,皖江地區在全國更是極具文化特色的區域,該地區在人類發展史上的巨大成就和傳承有序的發展脈絡,凸顯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從方苞、姚鼐創立、創新古文創作理論,到吳汝綸主張廢去科舉,提倡西學,力求做到“兼通新舊、融合中西”;從徽班領袖、京劇鼻祖程長庚將徽戲“演繹”成聞名遐邇的國粹京劇,到嚴鳳英將黃梅戲唱響全國,聲播海外,都展示了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和開放性。
從清代盛世名臣姚文然主張廢除明代的酷刑,到張英“六尺巷”禮讓精神,張廷玉用御賜銀兩修建“良弼橋”、懇請雍正皇帝把其子考試名次由第三降至后面的“讓探花”故事;從方苞提出邊疆屯田建議、姚瑩關注西藏邊疆安危,到姚瑩給林則徐提出禁煙主張、方東樹著文討檄鴉片危害等,體現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愛國性以及心系百姓的家國情懷。
從長江文化來說,皖江地區的歷史文化起到上承荊楚、下連吳越的橋梁作用,既有與之傳承有序、開放包容、守正創新、山野質樸等共同特征,也有影響力大、輻射力強、名人眾多、遺存豐富、詩文成派等極具個性的地域特點。
記者:無論是就皖江文化圈而言,還是就整個長江文化而言,安慶都擁有重要地位。您如何看待這個皖江“出發點”之處眾多文化要素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
江小角:安徽簡稱“皖”,應該與古皖國有很大關系。而徽班、黃梅戲、桐城派等,都是頗具地方特色,又極具全國影響的文化現象,它們的歷史意義毋容置疑。就時代價值而言,以下幾個方面值得關注:一是要充分發揮其教化作用。在堅持守正創新的基礎上,做到以文培根,以文鑄魂,以文勵志,成風化俗,充分彰顯區域文化的魅力和教化功能。二是要充分發揮其品牌效應。文化是一個區域的靈魂,徽班、黃梅戲、桐城派等都是本區域的金色名片,是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深入挖掘其價值,使之成為外生吸引力、內生凝聚力的重要法寶。三是要促進文旅融合。文化和旅游是搞活區域經濟的重要抓手,其活力會越來越大。因此,要充分利用區域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優勢,講好區域故事,堅持以文促旅、以旅興業,實現文旅融合、提質增效,讓文化、自然優勢,轉化為區域發展新動能。
記者:與長江沿岸的其他文化相比,桐城派是我國文壇勢力最大、影響最廣、歷時最久的文學流派。如何發揮桐城派文化遺產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的作用,彰顯安徽特色?
江小角:國家長江文化公園建設肯定要緊緊圍繞“文化”做文章,而桐城派是本區域文化中的最大亮點和特色。因此,在國家長江文化公園建設中,要大力發揮其作用,彰顯其魅力。
一要摸清家底。桐城等境內散布著大量的桐城派文化遺存。相關文旅部門要盡快組織專門力量,摸清家底,登記造冊,按照相關要求做好保護利用規劃,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文化”資源儲備。二要統籌規劃。應主動關注和研究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動態,研究其發展規劃,將各地桐城文派資源保護利用規劃融入到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之中。規劃先行,保護與利用并重,使桐城派文化遺產成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安徽段)建設中的亮麗名片。三要推動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既有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也有經濟效益。桐城市、宜秀區、樅陽縣等要主動作為、積極會商、統一建設,把桐城派名人遺存、紀念性建筑和眾多自然風光結合起來,做好區域內的道路、景點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名人遺存游徑、環湖觀光游徑、候鳥觀賞游徑三大旅游游徑,助力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