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文化是皖江流域自古以來形成的地域文化。由于皖江地區是安徽經濟中心地區,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迅速,皖江文化研究也與時俱進。皖江文化從何而來,又去往何方?記者采訪了安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沈世培。
記者:皖江文化與淮河文化、徽文化共同構成安徽文化,是安徽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皖江文化的研究發展經歷了哪些重要節點?
沈世培:第一階段,1990年中共中央決定開發浦東,為開發皖江,呼應浦東,21世紀初開啟了皖江文化研究。第二階段,2010年1月12日國務院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皖江城市帶成為承接產業轉移排頭兵,皖江地區納入泛長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皖江文化研究以皖江崛起為主題。第三階段,2019年5月13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后,為了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研究,皖江文化開始與江南文化“對接”研究,進一步拓展了研究視野。
記者:學界對皖江文化有什么樣的共識?
沈世培:皖江地區主要是移民地區,思想觀念比較解放,學界將皖江文化特質概括為開放性、創新性、進取性。在皖江文化研究初期,學界就將皖江文化與淮河文化、徽州文化比較研究,認為徽州文化體現出“山”一樣的凝重、厚實,皖江文化像“水”一樣飄逸、空靈,感染力強;另外,還認為皖江文化包括科學、戲劇、青銅文化、稻作文化、桑蠶文化等,是“長江文化”的一部分,上升到一定高度認識。這些為后來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到如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階段,學界對皖江文化研究早已突破了皖江范圍,而是從長三角宏大范圍進行研究。
記者:長三角一體化對皖江文化有什么影響?
沈世培:皖江文化與江南文化“對接”研究的作用是相互的,既可以提升到江南文化高度,更加可以弄清皖江文化本質、內涵、產生和發展軌跡。
服務于國家戰略,皖江文化研究不能局限在皖江范圍,而是從長三角宏大范圍研究。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地區之一。歷史上安徽與長三角關系密切。安徽承東啟西,吳頭楚尾,襟江帶淮,是長三角地區無縫對接的縱深腹地。皖江地區是安徽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中的中心地區。如在商品貿易帶動下,自明代以來,皖江文化重鎮——蕪湖就通過城鄉經濟互動,融入了長三角。安徽特別是皖江地區與長三角互聯互通,加快了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因此,皖江文化研究需要以長三角一體化為主題,拓展學術視野,同時擴容學術平臺和團隊,從而更好地服務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和國家治理現代化。(記者 陳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