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皖浙聯接地歙縣街口段。本報記者 潘 成 攝
黃山至千島湖高速歙縣深渡服務區。本報記者 潘 成 攝
來自長三角地區的游客在皖南古村落宏村旅游觀光。本報記者 潘 成 攝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鼻锾斓狞S山,層林盡染,分外迷人。
秋天,有最美的豐收喜悅,也有火熱的奮進場景。在黃山,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東風浩蕩,山海牽手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動能。
主動靠上去,爭當上進生
——從觀念轉變入手,開展體悟實訓,建立全面對照學習機制
從空中俯瞰,黃山市的形狀猶如一片楓葉,鑲嵌在皖浙贛閩四省交會處。
黃山市地處安徽南大門,與長三角區域地緣相近、人文相融,是長三角區域發展的戰略腹地。近年來,伴隨多條高鐵、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黃山市成為全國“50+4”鐵路樞紐城市、皖浙贛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一小時通達杭州都市圈,兩小時通達長三角,五小時通達京津冀和粵港澳地區。
山這邊、山那邊,黃山市交通能級的提升,拉近了與長三角其他城市的時空距離,但發展差距如何縮短?
發展的差距首先是思想觀念的差距。從2021年5月起,黃山市實施“千名人員體悟實訓工程”,選派1711名各級干部、企業家到長三角、珠三角等地,開展不少于3個月的沉浸式學習。
“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首先從干部隊伍入手,選派外出學習的干部人數接近全市公務員總數1/10?!秉S山市委組織部負責人告訴記者,選派的干部幾乎覆蓋所有市直部門、各區縣各鄉鎮和產業園區,重點選派“一把手”、領導班子成員、優秀年輕干部等,派最該出去學的人、到最該學的地方去。
今年起,黃山市建立全面對照學習制度,明確具體對照追趕對象,將體悟實訓的范圍擴大到村支書、新農人、教師、記者等群體,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推進干部人才交流。上半年,該市先后組織4批130余名鄉村書記,赴浙江麗水、湖州等地24個鄉村學習“千萬工程”經驗,促成60余個鄉村與麗水、湖州等地鄉村締結合作協議。8月,黃山市與上海市楊浦區啟動共育創新型干部“新銳·揚帆”計劃,互派干部跟崗鍛煉。
葉華芬是祁門縣鳧峰鎮黨委書記,也是黃山市第二批赴浙江湖州市吳興區埭溪鎮體悟實訓的小組長。在她的倡議下,徽州區西溪南鎮琶村、黃山區新明鄉猴坑、休寧縣源芳鄉梓源、黟縣宏村鎮宏村和祁門縣鳧峰鎮李源5個村的村支書,借鑒湖州“五村聯建”打造共同富裕未來鄉村經驗,發起成立了黃山市首個跨區縣鄉村發展聯盟,在基層黨建、文旅融合、基層治理、和美鄉村建設、鄉村產業發展等方面,開展學習交流、合作幫扶。
揣著問題學,帶著感悟回。2年多來,黃山市外出學習人員形成調研報告近200篇,推出微改革70余項,并通過400余場分享會、57堂專題實踐課、“青年創客季”體悟實訓主題活動等形式,讓“出去過的有干勁,沒出去的想出去”,在比學趕超中爭當上進生蔚然成風。去年底,黃山市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
精準接上去,爭當特長生
——從產業合作破題,發揮特色優勢,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發源于休寧縣六股尖的新安江,如一條綠帶百轉千回下錢塘,是長三角區域重要的生態屏障。
新安江是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試點。試點11年來,上下游密切協同,加強源頭保護、系統治理,創新共保機制,新安江成為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新安江模式”推廣到19個省份、15個跨省流域。
試點的成果,不僅是制度創新,還有“生態+產業”的邏輯創新。
金秋時節,坐落在黃山市黃山區的農夫山泉生產基地項目建設正酣,到明年底,消費者將能喝上來自黃山深處的農夫山泉?;刎撠熑私榻B,項目全面投產后,預計可年產飲用水160萬噸,為當地創造稅收1.5億元,提供就業崗位約300個。
農夫山泉生產基地項目落地黃山,是浙皖跨省協作生態治理成效的體現,也是上下游合作發展綠色產業的結果。
如今在黃山大地,所有生態產品正在逐步實現價值轉換。走進總部設在黃山市的安徽省生態產品交易所交易大廳,大屏幕跳躍著的交易信息涵蓋農村產權、林業碳匯、水排污權、用水權、用能權等10余種要素。
生態是黃山市最亮麗的底色,也是爭當長三角“特長生”的資本。近年來,該市全面鏈接長三角大市場,加快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生態綠色康養基地和休閑度假“大花園”,深化“雙招雙引”,發展全域旅游,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生命健康、綠色制造等新興產業,主動融入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目前,黃山市七成游客來自長三角區域,五成以上招引項目來自滬蘇浙,四成左右農副產品銷往長三角市場。
10月7日,計劃總投資28億元、由三航數字技術(浙江)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黃山航空航天航海文旅項目,列入全省第四批重大項目開工動員會集中動員項目,意味著杭黃綠色產業園將多出一位新成員。3年前,杭州、黃山兩地政府牽手合作,建設杭黃綠色產業園,共同打造新安江流域上下游綠色產業集群,并入選安徽省首批18個省際產業合作園區。
據杭黃綠色產業園運營方介紹,該園區圍繞數字安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加強杭黃兩市在數字經濟、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文化創意、商貿金融、綠色農業等領域合作。目前,園區累計簽約滬蘇浙項目36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8個,在談項目10余個、總投資近百億元。
全力融進去,爭當優等生
——從“融長接滬”突破,共享“同城待遇”,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水平
“我看病總共花了13萬余元,其中9萬多元由醫?;鹬苯又Ц?,現在異地看病真是太方便了?!鼻安痪?,黃山市一位參保居民轉到浙江省人民醫院住院治療,通過手機自助備案,順利進行了異地結算,避免了高額的資金墊付。
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黃山市依托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和“皖事通辦”平臺,推進電子簽名、電子印章、電子證照、電子材料應用,實現社會保障卡、高等教育學位證書、取水許可證等24類高頻電子證照長三角地區互認共享,教育、社保、企業登記等多個領域的76項政務服務事項長三角“一網通辦”。
今年9月,黃山市上線長三角政務地圖公安主題地圖,涵蓋車輛檢測、車駕管服務、交通事故處理、出入境服務、戶政服務等生活中涉及的熱門服務內容,上線派出所、政務中心等各類公安場所121個。
融入長三角大家庭,越來越多的黃山市民和投資者享受到了政務服務“一網通辦” 、異地辦事“同城服務”。
“融長接滬,關鍵是要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水平,讓群眾辦事更便捷,讓城市發展更有質量,盡快邁入優等生行列?!秉S山市發改委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黃山市圍繞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常態化對標滬蘇浙營商環境創新舉措,促進產業協作、政策協同、項目共建,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今年6月,皖浙兩省簽訂新一輪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協議;9月,國家層面正式印發《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建設方案(2023-2027年)》,流域上下游聯手打造皖浙1號旅游風景道,加快推進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設,全面深化文旅融合、園區共建、產業協作、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從“一水共護”邁向“一域共富”。
“近年來,黃山市與上海市楊浦區、奉賢區、長三角創意委等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協同推進上海皖南農場高質量發展,加快提升上海灣谷斐迪園運營孵化成效?!秉S山市發改委長三角辦公室負責人介紹,2019年,黃山高新區在上海投資建設反向飛地—灣谷斐迪園,與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共建生物技術聯合實驗室,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園區共建、利益共享的“飛地效應”正日益放大。
“濤來勢轉雄,獵獵駕長風?!毙聲r代新起點上,黃山搭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快車,強力推進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設,加快構建與黃山生態環境相適應、與徽州文化底蘊相融合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讓群眾在一體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記者 吳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