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設是培根鑄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業。省委、省政府制定出臺《關于加快建設文化強省的指導意見》,提出扎實做好文化鑄魂、文化挖掘、文化供給、文化產業、文化傳播大文章,著力打造思想引領力強、輿論影響力強、文化感召力強、創作生產力強、文化供給力強、綜合競爭力強的文化強省。按照“一梁五柱”布局,我省推進六項重點任務:“一梁”是高揚思想旗幟,“五柱”是壯大主流輿論、保護文化遺產、打造文化精品、提升文化服務、發展文化產業。
安徽文化底蘊厚重、文化資源豐富、文化氛圍濃郁,當前正處于厚積薄發、動能強勁、大有可為的上升期、關鍵期。全省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干群紛紛表示,要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充分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為加快打造“三地一區”、走出高質量發展新路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條件。
擦亮徽風皖韻文化標識
安徽文化多元、開放包容,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等共同構鑄了彰顯徽風皖韻的地域文化,使安徽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的博物館。省委、省政府提出實施重點文化標識工程,發掘各地文化資源,打造一批具有獨特文化內涵、共同文化記憶、豐富時代印跡、認同度高、影響力大的文化地標。
省文化和旅游廳政策法規處處長楊柳說:“文化地標是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地區文化識別的重要符號、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文化自信自強的重要標志。建設一批彰顯世界影響、彰顯中國氣派、彰顯徽風皖韻的文化地標,能夠為全面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p>
文化底蘊深厚,文藝人才集聚,文化產業繁榮,合肥市聚力打造創新包容的城市文化標識、常來常往的科普文化中心、文藝精品的創作孵化中心、文化產業的輻射帶動中心、文旅融合的消費集聚中心;淮上明珠蚌埠借力熱播影視和網絡傳播,迅速成長為“網紅”城市,挖掘歷史資源、打造“文明根脈”IP,挖掘紅色資源、打造“紅色基因”IP,挖掘工業資源、打造“工業文化”IP,培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增長極……各地擦亮獨特文化標識,努力將歷史人文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宣紙,安徽的文化符號;徽菜,安徽的文化名片。宣城市通過打造數字非遺展示館、推動非遺進校園等舉措,讓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煥發新生。宣城市委負責人說:“我們將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推動文房四寶、徽菜等傳統技藝傳承創新。積極參加中國非遺傳統技藝大展等,推進文化遺產‘走出去’,不斷打響文化品牌?!?/p>
打造記錄時代文化精品
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電視劇《縣委大院》獲第28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中國電視劇、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編?。ㄔ瓌摚?項大獎;民族歌劇《風雪大別山》榮獲第5屆中國歌劇節優秀劇目獎……今年初以來,“文化皖軍”用心用情推出精品力作,捧回一個又一個重要獎項,為人民群眾奉獻豐富而優質的精神食糧。
從推出《鄧稼先》《不朽的驕楊》等黃梅大戲,到舉辦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京黃故里”安慶近年來聚焦打造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戲曲名城”,全力推動傳統戲曲藝術熱起來、火起來、潮起來。安慶市委負責人說:“我們將力促創作更加精品化,圍繞時代主題,健全激勵機制,采取揭榜掛帥等方式,面向全國‘開門搞創作’,唱響時代主旋律,賦予傳統戲曲新魅力,讓‘有戲安慶’更加‘好戲連臺’?!?/p>
近年來,我省不斷加大財政投入,用于支持和引導創新型文化強省建設,有力保障全省文化強省各項任務落實。尤其是支持戲劇、電影、電視劇、廣播劇、重大文藝活動等項目創作展演,推動打造更多精品力作。省財政廳一級巡視員胡錫萍說:“我省將發揮省文化和數字創意產業投資基金作用,支持設立安徽省文化精品發展子基金,提升省級文化投資運營平臺融資能力,推動打造更多精品力作?!?/p>
端出全民共享文化大餐
1869個公共文化場館(站)全部免費開放;馬鞍山、銅陵、安慶、蚌埠4市獲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宣城、亳州、池州等8市獲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每年舉辦“四季村晚”2000余場次,線上線下觀看人數超過1300萬……我省全面建成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設施,全力打造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升級版”,讓城鄉群眾共享文化大餐。
讓百姓共享文化成果,始終是文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周明潔說:“我們將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送戲進萬村’‘四季村晚’、廣場舞展演等質效,把‘戲’送到人群集中的地方,送到群眾心坎上。以群星獎評選為抓手,繁榮文藝創作,推出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精品。創新文化惠民消費,開展萬場演藝‘六進’活動,努力讓群眾享有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p>
自2019年運營管理六安市圖書館以來,安徽新華發行集團勇闖公共文化服務“藍?!?,目前已經運營省內外20家公共圖書館,全力打造全國公共文化服務標桿。安徽新華發行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金濤說:“我們將積極參與重點文化標識工程、公共文化空間工程,推動構建遍布城鄉的文化服務網絡。深入參與文化惠民工程,形成以‘中國黃山書會’為龍頭、以各地特色閱讀活動為支撐的全民閱讀活動體系,打造一流影響力的全民閱讀品牌,讓書香觸手可及?!保ㄓ浾?張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