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是“京黃故里”。安慶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聚焦打造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戲曲名城”,全力推動傳統戲曲藝術熱起來、火起來、潮起來,先后榮獲“曹禺劇本獎”等國家級獎項20多個,3人榮獲“梅花獎”、1人榮獲“白玉蘭”獎,入選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數和資金支持地級市最多,黃梅戲在互聯網短視頻平臺“熱度”居五大劇種之首。
堅持守正創新,涵養文藝生態。一是健全工作機制。出臺《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市委常委會專門研究黃梅戲重大活動和重點劇目選題,持續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頒布實施《安慶市黃梅戲保護傳承條例》。二是培養戲曲人才。市財政每年安排5000多萬元資金支持安慶師范大學和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戲曲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積極鼓勵老藝術家“師帶徒”、骨干演員“傳幫帶”,推動優秀青年戲曲人才茁壯成長。全市現有專業戲劇院團11個、戲曲??茖W校1所、本科院校1所,戲曲及相關專業在校學生2000多人。全國80%以上的黃梅戲劇團團長和骨干由安慶培養;黃梅戲領域15位“梅花獎”獲得者中,有10 位出生或成長在安慶。三是拓寬傳承渠道。常態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創排推廣黃梅戲校園課間操,建立一批黃梅戲特色學校和戲曲社團;組織全市黃梅戲廣場舞展演,舉辦黃梅戲短視頻大賽、廣播劇展播、美術作品展,培育黃梅戲新戲迷。
緊扣時代脈搏,鍛造文藝精品。一是堅持正確創作導向。圍繞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等重大主題和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中心工作,創作推出《鴨兒嫂》《不朽的驕楊》等一批體現“四個謳歌”的精品大戲。二是堅持“三精”藝術標準。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建立健全文藝精品創作生產閉環機制,重點文藝作品反復打磨、精益求精,確保傳得開、留得下。黃梅戲《鄧稼先》創排歷時3年、劇本修改16稿,代表安徽省參演中國藝術節獲廣泛贊譽。三是堅持“新戲”“老戲”并重。采取“新創一批、改編一批、移植一批”的方法,近5年來共新創、復排劇目60余部,既唱響時代主旋律,也賦予傳統戲曲新魅力。
注重多元聯動,共促繁榮發展。一是搭建節慶平臺。按照“三年一屆藝術節、每年一次展演周”,成功舉辦9屆中國黃梅戲藝術節、8次“十一”黃梅戲展演周,搭建全國性戲劇展演平臺和文化交流合作平臺。近三年來,先后有27個?。ㄗ灾螀^、直轄市)62個劇種136家演出單位來宜參演。二是突出惠民樂民。每年開展“送戲進萬村”等惠民演出2000多場,今年展演周舉辦“宜城處處唱黃梅”等群眾文化活動100多場、“嚴鳳英杯”全國黃梅戲票友大賽吸引 15 個?。ㄊ校┑钠庇褏⒓?。三是推進融合發展。以藝術節(展演周)為契機,舉辦“唱黃梅·興安慶”圓桌會議,大力推進“雙招雙引”。2021年首屆“唱黃梅·興安慶”圓桌會議以來,全市共招引宜商回歸項目154個,總投資1200多億元。大力推動文旅融合,持續打造“白天看景、晚上看戲”文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