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安徽》海外專版是安徽海外宣傳品牌陣地,由省政府新聞辦和安徽日報報業集團主辦,安徽日報報業集團海外傳播中心承辦。該專版旨在促進安徽與海外的交流合作,擴大安徽在海內外的影響力,提升安徽良好國際形象,講好中國故事安徽篇、傳播好中國聲音安徽版。
美國《僑報》、法國《歐洲時報》、俄羅斯《龍報》、希臘《中希時報》、澳大利亞《華廈商報》和印尼《國際日報》是美、歐、俄、澳等地區和國家發行量大、覆蓋面廣、影響力強的華人主流傳媒。 自2005年以來,《魅力安徽》海外專版分別在上述海外華文媒體出版,每周一期,已刊發近3000期。經過多年發展,目前該專版已成為向海外華人展示安徽經濟、文化和改革發展新貌的重要窗口。
安徽日報報業集團海外傳播中心由安徽日報報業集團主辦、安徽商報社承辦,擁有專業化國際傳播團隊和多元化海外傳播渠道,專注于海外宣傳、媒體推廣、創意策劃等,以全媒體傳播體系全方位展示安徽形象、服務安徽發展。
“低空”起航 蕪湖飛得更高
上世紀50年代,蕪湖市造船;90年代,蕪湖市造車;今天,蕪湖市造飛機……蕪湖人敢想敢闖,敢于追夢。近年來,安徽省蕪湖市搶抓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契機,大力培育發展通用航空產業,不斷拓展低空產品和服務應用場景,加快構建低空經濟產業融合發展生態。
搶占新“風口”
“蕪湖是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的樣板?!鼻安痪?,在蕪湖市舉辦的2023低空經濟發展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吳一戎說。
歷經十年發展,蕪湖市現已形成涵蓋航空新材料、通航整機、衛星、無人機、發動機、螺旋槳、通用航電、航空部附件、臨空經濟、低空運營等產業鏈,聚集研發、制造、運營、維修等產業鏈企業近200家,培育鉆石飛機等低空制造細分領域“單打冠軍”12個,基本實現“不出園區便可生產一架國產通用飛機”。蕪湖市通航產業產值從2016年的50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316億元,實現了6年翻6倍,成為安徽省低空經濟發展的開路先鋒。
2013年,蕪宣機場和航空產業“落子”蕪湖市灣沚區,蕪湖市正式開啟航空新興產業“聚集地”和低空經濟“新發地”的新布局。以航空航天高端研發制造為主導,蕪湖市全力打造“航空生態圈”。目前,蕪湖市已集聚140個通航產業核心及關聯項目,在業內贏得了“大飛機看上海,小飛機看蕪湖”的美譽。
聚焦新賽道
今年7月,蕪湖鉆石航空發動機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AEC2.0L航空發動機正式獲得中國民用航空局頒發的型號合格證,標志著國產通用飛機迎來“中國心”,成為中國首個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通用航空發動機。隨著此次成功“取證”,蕪湖航空產業整機重點核心部件自主配套率達到100%。
近年來,蕪湖市一直將低空經濟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未來產業發展的新賽道,著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集聚發展,不僅調動了高科技企業在蕪湖市投資興業的積極性,也為在低空經濟方面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環境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
蕪湖市完善高新技術企業培育鏈條,增強孵化載體內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圍繞聯合飛機等重點項目,打造無人機研究院、生產制造基地、試驗試飛基地、應用示范基地、售后培訓基地等“一院四基地”,吸引中國首家無人直升機國際培訓與試飛基地、安徽藍天國際飛行學院等簽約落地,2023年新簽約項目19個。
拓展新空間
面向未來,圍繞低空經濟產業,如何持續發力、精準施策?蕪湖市正結合自身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發揮創新特長,助力低空產業從“起飛”到快速“騰飛”,建設低空經濟全產業鏈示范區。
《蕪湖市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提出,力爭到2025年,蕪湖市低空經濟相關企業數量突破300家,低空產業產值達到500億元,成為城市發展強有力的增長極。
圍繞上述目標,蕪湖市將著力培育生態主導型“鏈主”企業,并延鏈集聚一批高成長創新型企業,完善低空經濟產業圖譜,提供整機生產制造能力,拓展飛機維修業務,形成完備的產業循環系統。
10月7日,隨著蕪宣機場至太原的G54571航班起飛,蕪宣機場2023年旅客吞吐量正式突破100萬人次,成為安徽省第二個百萬級機場、第一個突破百萬級的支線機場。蕪湖市低空經濟發展再次迎來“高光時刻”。(沈宮石 阮孟玥)
圣賢故里 藥都亳州
渦河湯湯,奔騰不息。瞰一座城市吐故納新,品老莊故里逍遙意,覽新城新區新風貌,亳州大地處處涌動著勃勃生機,正揮筆書寫昂揚向上的新答卷!安徽省亳州市正憑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東風乘勢而上,全力建設“一都一區一基地、一城一市一中心”。放眼未來,大有可為;跨越崛起,亳州可期?。?span style="text-indent: 32px; text-wrap: wrap;">王士龍 陳海紅/攝)
“鋼鐵駝隊”助力“安徽制造”銷全球
大道越平川,亞歐一線牽。
在合肥北站的物流基地,一列滿載“安徽制造”的合肥中歐班列緩緩駛出,即將開往歐洲。作為皖貨“帶貨王”,合肥中歐班列正助力越來越多的“安徽制造”銷往全球。
從2013年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沿邊、不靠海的安徽省,搶抓發展機遇,在8個多月之后,用合肥中歐班列打開了通往世界的“新大門”。
開通9年時間,這支“鋼鐵駝隊”不斷跑出開放發展的“加速度”:發車頻率從最初每月1~2列到現在平均1天2列,運抵時間從最初30天左右到現在最快7天;開行口岸從最初僅通行阿拉山口,發展至目前已貫通阿拉山口、霍爾果斯、二連浩特、滿洲里、磨憨等七大鐵路出境口岸;覆蓋范圍從最初的中亞哈薩克斯坦等國,擴大至歐盟、中亞、西亞、東南亞、西伯利亞等地區,點對點直達18個國家的123個站點城市……
通過合肥中歐班列的創新模式,許多企業享受到了全流程保姆式的“出國”服務。合肥中歐班列也見證了安徽的崛起,運送產品從傳統的服裝鞋帽、家用電器擴展到新能源汽車、太陽能光伏組件等高科技、高附加值商品?!榜R鋼號”“江淮號”“奇瑞號”“美菱號”“美的號”……越來越多的安徽企業開始定制專列駛出國門。合肥中歐班列搭載的貨物安徽本土化率從原先不到15%上升至現在的80%。
安徽的品牌車輛、宣城的機器人、馬鞍山的鋼鐵、合肥的智能家電……越來越多人在“新絲路”的另一端感受到了“安徽制造”的魅力。
自2014年開通以來,合肥中歐班列已累計開行超3500列,運送貨物達29萬標箱,運送商品品類近萬種,運送貨值超100億美元。相較于2014年,2022年合肥中歐班列開行列數增長了50倍。
如今,在這條“黃金班列”的帶動下,安徽省已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長三角經濟增長極西向輻射的重要通道。安徽省也必將在開放發展的道路上疾馳千里,奏響“一帶一路”建設的“安徽強音”。 (豐靜)